地理标志畜品

麦洼牦牛


来源: 2025-07-11 关键词: 麦洼牦牛


提要: 麦洼牦牛,四川省红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麦洼牦牛,四川省红原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麦洼牦牛是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种,主产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麦洼及若尔盖县包座一带,因中心产区原属麦洼部落,故名麦洼牦牛。鲜肉煮熟后肉质密实鲜美、浓厚香醇,适口性好,汤汁澄清透明,具有牦牛肉特殊香味。

2015年0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麦洼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麦洼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是青藏高原牧区珍稀畜种资源。麦洼牦牛全身黑毛为主,前胸发达,体躯较长,背腰平直,四肢较短,蹄质坚实。麦洼牦牛鲜肉肉色深红有光泽,肌内脂肪分布均匀,有大理石花纹,肌纤维清晰坚韧。其肉富含铁、钙、锌等人体易吸收的矿物质元素,其中铁元素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远高于黄牛肉和其它产地牦牛肉,而热量和脂肪含量则更低,且氨基酸结构比例适宜于人体吸收,是纯天然食品。麦洼牦牛鲜肉煮熟后肉质密实鲜美、浓厚香醇,适口性好,汤汁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有牦牛肉特殊香味。

b8389b504fc2d56220b931ccea1190ef76c66c5a.jpg


生物学特征

 麦洼牦牛背毛全黑为主。头大小适中,额宽平,额毛丛生卷曲,绝大多数有角,角尖略向后、向内弯曲。颈较薄,鬐甲较低而单薄,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略倾斜。四肢较短,蹄较小,蹄质坚实。成年公牛体高为126厘米,体重为410千克;母牛分别为106厘米和220千克。驮重100千克,日行30千米,可连续走7—10天。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5%,净肉率为43%。泌乳期6个月,泌乳量365千克,乳脂率6%—7.5%,乳蛋白为4.91%,干物质为17.9%。年剪毛一次,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为1.4千克,母牛为0.4千克。公牛肩毛长38厘米,股毛长47.5厘米,裙毛长37厘米,背毛长10.5厘米,尾毛长者超过60厘米,公牛初配年龄3—4岁,母牛3岁,三年两胎。繁殖成活率为44%。


产地环境

麦洼牦牛产区主要属高海拔寒冷气候的高原生态系统,高山、亚高山草甸草原连片,空气湿润度大于1.82,年平均相对湿度55%—65%,年降水量350—650毫米,多地形雨,降水频繁而短暂,冬季晴朗少雪,日照强烈,风大。3—5月降雪频繁,春季常有春早发生。年平均温度0℃左右,7月平均气温可达10℃以上,≥0℃积温在1100—1700℃范围的区域内,其环境具有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变化剧烈、低压缺氧、无绝对无霜期、水热量集中分布在暖季、牧草生长期短、冷暖季环境变化剧烈等特点。

高山草原的植被以冷中生植物为主,耐寒性强,并有较多的适冰雪植物,野生植物的生长期约为120天,植物除种、属多外,种的饱和度大,一般为20—30种/平方米占优势的四个基本型分别为莎草、杂类草、禾草和灌丛。植被矮小而稠密形成坚韧的草皮,极富弹性,植株平均高度仅10—20厘米,生态环境较好地方可达40—50厘米.盖度较大,一般在70%—80%以上,高的可达95%以上.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均高。主要的牧草营养成分含量接近或超过紫苜蓿及禾本科、豆科混合牧草。为麦洼牦牛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

历史渊源

麦洼牦牛主产于四川省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南部地区,在产区周围的阿坝、松潘、南坪、壤塘等县也有分布,是中国牦牛品种中最早被人们引起广泛重视的地方品种,因中心产区属于麦洼部落而得名。当地老百姓把麦洼牦牛称为“神牛”,把麦洼牦牛肉称为“神肉”,逢年过节给牦牛穿红带喜,把牦牛肉作为奉供先辈的祭品和走亲访友的礼物。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麦洼牦牛来自于原康北地区,并在由康北地区向红原县麦洼地区迁移过程中,混入了沿途各地的牦牛,到达麦洼地区后又混入了野牦牛的血缘,使其血流有所更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在四川红原引入荷兰牛、西门塔尔牛等培育品种公牛与牦牛杂交。但是,这些培育品种不适应高寒草地生态环境,直接引入培育品种与牦牛杂交未获成功。

20世纪90年代初,川西北草地开始尝试用一代黄改公牛改良牦牛,即所谓“新三元杂交”,由于操作简便,改良效果好,成本低,易于在牧区推开,成为最好的牦改方案。

1999年、2000年、2002年、2005年,红原县成功举办四届“麦洼牦牛文化节”,并被纳入中国民间艺术节。

生产情况

2014年,红原县境内已拥有麦洼牦牛近40万头,年可出栏牦牛4.6万头以上,年产牦牛肉6000余吨,鲜奶2.4万吨,牛毛160余吨,产值近3亿元,已成为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5243fbf2b2119313bf599c4565380cd791238d28.jpg


产品荣誉


1993年、1995年,“麦洼牦牛高寒草地暖季育肥技术开发示范”、“麦洼牦牛与牧草新技术推广”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类三等奖。

2002年—2005年,“麦洼牦牛适时出栏技术研究”获省科技厅进步奖。

2009年,麦洼牦牛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AA级绿色食品。

2011年—2014年,麦洼牦牛肉连续通过“有机产品认证”。

2015年0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麦洼牦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麦洼牦牛产地范围为四川省红原县麦洼乡、瓦切镇、阿木乡、色地乡、邛溪镇、刷经寺镇、安曲镇、龙日乡、江茸乡、查尔玛乡、壤口乡共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本地牦牛。

二、产地条件

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草甸植被。以境内长江水系的大渡河上游梭磨河支系、黄河水系的白河支系的溪流为水源。

91529822720e0cf3ead682f50046f21fbe09aa9f.jpg

三、饲养管理

1.牧场环境:天然草场。

2.饲料条件:天然草地生长的饲草为主,补饲适量多汁饲料和精饲料。

3.饲养方式:放牧饲养。

4.饲养管理要点:

(1)犊牛放牧管理:春季产犊要防冻;六月龄断奶并与母牛分群饲养;断奶后补喂干青料、青贮料、多汁饲料和精饲料。

(2)冷季补饲:补饲青干料、青贮料、多汁饲料和精饲料。

(3)暖季育肥:天然草地放牧育肥,补饲食盐和其它矿物质营养。

5.出栏:3.5至5.5岁,体重200千克至240千克。

6.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屠宰加工

1.牦牛来源:来自麦洼牦牛产地范围内符合标准的健康牦牛。

2.静养待宰:待宰的牦牛在宰前应停食静养24小时、宰前3小时停止饮水。

3.胴体排酸:在0至4℃,相对湿度为85%至90%的环境条件下排酸48小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指标:肉色深红有光泽,肌内脂肪分布均匀,肌纤维清晰坚韧。肉质紧实、肉味香醇。

2.理化指标:背肌粗脂肪含量≤2.0%,粗蛋白含量≥22.8%。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麦洼牦牛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四川省红原县工商质量技术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麦洼牦牛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国家标准

标准号:GB/T 24865-2010;

发布日期:2010-06-30;

实施日期:2011-01-01;

标准类别:产品;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返回上一步

畜牧168——畜牧溯源网
  • 全国性畜牧业溯源、服务、直卖平台
  • 国内畜牧行业专业门户网站
  • 牛羊及牛羊肉等畜牧产品在线交易市场
  • 本地区畜牧业指定数字化溯源、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