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畜品

大足黑山羊


来源: 2025-07-08 关键词: 大足黑山羊


提要: 大足黑山羊,因原产于重庆市大足县而得名,属于肉皮兼用型地方优良山羊品种,





大足黑山羊,因原产于重庆市大足县而得名,属于肉皮兼用型地方优良山羊品种,2003年,被西南大学和大足县畜牧兽医局发现并实施扩群、保护和研究,2006—2008年间建立了2个核心场、30个扩繁场、261个纯繁户,并划定了3个保种区,2008年4月“大足黑山羊”商标获准国家商标局注册,成为当年大足县唯一、全市五大地理标志商标之一,同年8月经3年实施建成了国家级“大足黑山羊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3月通过“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07年12月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2009年9月,大足黑山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专业委员会的现场鉴定,2009年10月15日农业部第1278号公告正式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大足黑山羊的养殖规模有所增加。大足黑山羊是一种经过培育和挑选而形成的优质黑山羊,通常饲养规模较小。

肉质‌:肌肉细嫩、脂肪少,适合烤、煎、蒸、炖等多种烹饪方式。


品种来源

据《大足县农牧渔业志》记载,大足黑山羊在本地饲养已超过百年,至于何时形成该种群已无法考证。为此,课题组采用了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大足黑山羊地方种群及周边山羊品种的亲缘进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足黑山羊与周边的合川白山羊、金堂黑山羊、成都麻羊的遗传距离较远,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遗传资源群体,且遗传性能稳定。

0df431adcbef76095e83f3352edda3cc7dd99e8b.jpg


外形特征

成年母羊体型较大,全身被毛全黑、较短,肤色灰白,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头型清秀,颈细长,额平、狭窄,多数有角有髯,角灰色、较细、向侧后上方伸展呈倒“八”字形;鼻梁平直,耳窄、长,向前外侧方伸出;乳房大、发育良好,呈梨形,乳头均匀对称,少数母羊有副乳头。成年公羊体型较大,颈长,毛长而密,颈部皮肤无皱褶,少数有肉垂;躯体呈长方形,胸宽深,肋骨开张,背腰平直,尻略斜;四肢较长,蹄质坚硬,呈黑色;尾短尖;两侧睾丸发育对称,呈椭圆形。


产区分布

大足黑山羊的原产地是重庆大足区。由于该地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气候宜人,具有大量的牧草资源,因此适合山羊生长。 [3]大足黑山羊主要分布于大足区20个乡镇及相邻的安岳县和荣昌区的少量乡镇。据2008年调查,大足黑山羊存栏24620只,其中种用公羊686只、能繁母羊12955只。


繁殖性能

大足黑山羊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的基本特性。性成熟较早,公羊在2~3月龄左右即表现出性行为,6~8月龄性成熟,15~18月龄进入最佳利用时间。母羊在3月龄出现初情,5~6月龄达到性成熟,8~10月龄进入最佳利用时间。大足黑山羊发情周期为19d,发情持续期为2~3d。妊娠期147~150d。

通过对80窝初产母羊的产羔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产母羊单胎平均产羔率为197.31%,羔羊成活率为90%。通过对50窝经产母羊的产羔情况统计分析,发现经产母羊单胎平均产羔数为272.32%。

通过B超监测大足黑山羊卵泡波和排卵数发现,6~8月龄大足黑山羊发情母羊(25头次),排卵卵泡79个,平均排卵数为3.16个;8月龄以上的发情母羊观察16头次,排卵卵泡55个,平均排卵数为3.44个。同时采用了南江黄羊作为对照,发现6~12月龄南江黄羊的发情母羊(11头次),排卵卵泡28个,其中左侧卵巢15个,右侧卵巢13个,平均排卵数2.56个。这可以说明大足黑山羊确实具有高繁殖特性。


品种优势

大足黑山羊的原产地是重庆大足区。由于该地农业经济较为发达,气候宜人,具有大量的牧草资源,因此适合山羊生长。大足黑山羊在全国的山羊养殖中属于产羔率最高的,其羊肉的品质相较于其它品种也较高,因此大足黑山羊具有很高的研究与经济价值,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特别关注。


适应性

大足黑山羊主要在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交接地带,介于东经105°28′~106°02′、北纬29°23′~29°52′之间的区域自然培育而成的。具有耐寒耐旱、抗逆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和采食能力强等特点,适宜于广大山区(牧区)放牧和农区、半农半牧区圈养。





返回上一步

畜牧168——畜牧溯源网
  • 全国性畜牧业溯源、服务、直卖平台
  • 国内畜牧行业专业门户网站
  • 牛羊及牛羊肉等畜牧产品在线交易市场
  • 本地区畜牧业指定数字化溯源、交易、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