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
畜牧168 —— 畜牧溯源网

积极培育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畜牧资讯】 2025-03-03

【核心提示】

●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

●农牧业科技创新是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着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必须对农牧业生产基本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与调配,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好内蒙古生态环境好、农牧业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推动我区由农畜产品产量大区向农牧业产业强区转变。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赋能现代农牧业发展

农牧业科技创新是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推动着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从动植物育种技术、发展智慧农牧业、拓展农牧业服务空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动植物育种实现突破。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将种子“芯片”技术的自主创新作为战略重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原始性突破;运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前沿技术,针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内蒙古优势作物,精准改良品种,培育出更耐寒、耐旱的高产、高质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通过胚胎移植、基因检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良优化优势牲畜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打造智慧农牧业决策管理系统,搭建智慧农牧业决策和管理平台。要通过对牲畜养殖规模、草原生态数据、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多维度信息的实时采集与深度分析,为农牧业生产规划、资源调配提供科学依据;健全草原与耕地农机研发体系,构建“政府+农牧业科研机构+农机制造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适应不同土壤条件和种植模式的先进农机具和适应草原地形的智能化放牧设备、高效牧草收割机械;加强对草原生态修复、特色种业培育、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迅速应用到农牧业生产一线,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拓展农牧业发展空间。要优化农牧业空间布局,让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从传统耕地生产、草原放牧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抓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舍饲圈养和庭院经济;适度探索发展沙漠产业等非耕地农业,发展草原生态旅游。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用好内蒙古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紧扣“粮肉乳草、地水种技、链服融改”12项重点任务,促进传统农牧业加快向绿色低碳型农牧业转型,实现农牧业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协调统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面源污染;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养殖,保护草原生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用于灌溉、养殖设施供电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释放现代农牧业活力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高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对农牧业生产基本要素进行创新性变革与调配,匹配高素质劳动力、新型劳动工具和丰富的劳动对象,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加强高校涉农牧类相关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开发草原畜牧业等特色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具有现代农牧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强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提高农牧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聚焦农牧业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为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淘汰老旧农业机械,积极引入无人机、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在大型农区,推广使用智能化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牧区,引入智能化挤奶设备、牲畜自动投喂设备等,打破传统畜牧业养殖的时空限制。要依靠先进技术的强大支撑,突破传统要素制约,充分拓展农牧业发展新领域,挖掘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将劳动对象从传统的耕地、草原,向水域、沙漠等更广阔的空间延伸;由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向细胞工厂、植物工厂、基因工程等新兴领域拓展。

实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增强现代农牧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需推动产业融合。要通过将新技术要素引入农牧业、整合农牧业产业链、加强农牧业品牌化建设等,进一步增强农牧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链整合是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实现农牧业产业链整合,重点在于突破传统农牧业的产业边界,构建涵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内蒙古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乳业、肉类加工、特色农产品等产业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牧业产业链、供应链。

品牌化是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内蒙古应立足本土特色,全力打造“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地方特色品牌。要加强“蒙”字标品牌建设应用,采取“高标准+严认证+强监管+优服务”的方式,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全区范围内优选最具代表性和高品质的优势特色产品,培育“蒙”字标产品集群。要大力培育生产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认证品牌产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更多区域公用品牌及优势产业出圈、出彩。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农牧业科技推广是农牧业科技成果直达各类经营主体的有效途径。积极培育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适应农牧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个性化的技术需求,必须不断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在基层转化应用。

要充分发挥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对制度创新的导向作用,根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设立农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农牧业科技研发;创新农牧业金融服务模式,开发适合我区农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拓宽农牧业融资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农牧业人才待遇,吸引和留住相关人才。通过制度创新,为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有效传递、推广,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充分用好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积极搭建各类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为农牧民提供答疑解惑、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把农牧业科技成果送到生产一线,让科技为农牧业发展插上“金翅膀”。(作者:乌伊罕 单位:中共赤峰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


畜牧168——畜牧溯源网
使用帮助
首页
买卖
供求
我的
全国性畜牧业溯源专业服务平台,
畜牧业牛羊肉、牛羊家畜在线交易市场。
畜牧业信息发布及查询平台、畜牧业信息门户网站

0.056839s